風卷雪花辭臘去,香隨梅蕊送春來。
農歷臘月二十三后,便跨入“小年”,大街小巷火樹銀花,一派喜慶祥和的景象,空氣中也彌漫著年的氣息。
時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,卻改變不了傳統的記憶。大掃除、趕年集、剪窗花、蒸花饃、殺豬宰羊……這吉祥喜慶、撲面而來的濃濃“年味”,在神州大地蒸騰著、彌漫著,對于生長在陜北黃土高原婆姨漢子來說,這是童年的歡樂、青年的奮斗、老年的享受。
在臨近年關時,總能聽到小區里有頑皮的男孩子三五成群玩耍,甩響一兩個鞭炮,隨著“叭”一聲短暫的脆響,噴濺起一星半點火藥味,瞬間將我的思緒拉回到從前。 我的故鄉陜北進入臘月之后,是家庭主婦們的忙月。最先列入日程上不可省略的一個環節,便是發酵黃酒,正月里來人待客少不了它。黃酒的味道濃烈清香,回味無窮。十冬臘月,土地凍結,農村呈現一片清寂肅穆氣氛。農閑時分,莊戶人無需下地干活,飯后盤腿坐在炕頭上“貓冬”,喝一碗黃酒,醒腦清心,悠閑地靠在鋪蓋卷上看著電視里播放的懷舊小品,那種幸福滿足的滋味,簡直是神仙過的日子。 做豆腐算是一個大工程,前一天用井水泡好白黑豆,次日在石磨上磨豆腐。人們掄著小勺子將泡漲的豆子喂到磨眼里,看著潔白的豆漿如牛乳般隨著磨牙慢慢地傾流到木桶里。過濾去渣這個力氣活,一般需要家里的漢子們親自上手了。當白花花的豆腐蛋白在漆黑的大鐵鍋里沸騰翻滾時,點鹵凝結后,鮮豆腐便新鮮出爐了。 之后,從每家每戶的氣窗里相繼飄逸出蒸黃米饃和炸油糕的香味,裊裊白氣,月余不散。會過日子的巧手婆姨們還會想方設法做出不少新鮮花樣來,有炸油圈,炸麻花、炸糕角子……僅這炸糕角子就有棗泥餡、洋芋餡、豆腐餡,芝麻白糖餡。還有的愛好人家炒糕泡泡,這些都是為正月里來串門訪親的小朋友準備的小零嘴。 年年歲歲“年”相似,歲歲年年“味”不同。故鄉的年味,是含在舌尖上的一縷鄉愁,是揮之不去的鄉音,是執手相擁的鄉情,無論你活到多大年紀,都不會淡去。相反,這年味會隨著時空距離的拉長,歷久彌新,愈發濃烈,勾人魂魄。